
那男孩一走進來,就告訴我們他想上網了,於是我就讓他獨個兒在書房上網,我們幾個大人:我和麗倩、我姐姐姐夫和那男孩的父母。那男孩的父親,看起來靜靜的,而那母親,一眼看去就知道不容易應付了。
甫坐下來,她劈頭問的就是我的來頭,問我是不是念過輔導相關的專業,我又能夠給予她的孩子一些什么樣的專業意見?我說:“我不是一名輔導員,也沒在這一方面受過什么訓練,我覺得今天的聚會,是一個心得和意見的交流,也是一個生命的分享。”接著,她用英文問了我一句:“是什么原因讓你愿意為了一個陌生人付出這樣的時間?(WHAT MAKES YOU WILLING TO SPENT SUCH A TIME TO A STRANGER LIKE US?)”我反問回她:“WHY NOT?” 她愣了一下,沒再追問。
過后我們就一邊喝著綠茶,一邊開始聊了起來,作為母親的,整個的交談過程中,都一再的提起她是如何和為她的孩子和家庭付出,換來的卻是許多的不被諒解和挫折,在大概了解整個來龍去脈以后,我就暫時離席,去找那個男孩談談。在交談的過程中,發現這男孩其實蠻有自己的想法,他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有轉科的決定,也相當清楚自己以后的方向,并非他母親口中所形容的成天一頭霧水。只是,他覺得母親并沒有嘗試去了解他的想法,相反的,一昧要求他照著她的想法去過他的生活。
整個聚會進行了兩個小時多,感恩的是,他們看起來都有所得著,母親最終同意在這一次的考試之后,再去幫那男孩申請轉科,而男孩也答應會在自己的學業上更加專心,以回報母親為他所做的一切。我一直提醒那母親,現在的小孩和我們太不一樣了,他們所能夠接觸到的資訊,遠遠要比我們當年同時期來得多、來得快。以前的那套家長式管教,已經行不通了。
本地歌手羅憶詩曾在她的一首歌當中如此唱到:“你说的道理让我厌倦,别假装比我有经验,我的世界我体验,先别叫我妥协。” 我心中多了一份共鳴,孩子們的聲音和迷惘,我們是否看見了?聽見了?